精彩小说尽在瀚天小说!手机版

瀚天小说 > 其它小说 > 大秦帝国之帝师归来

大秦帝国之帝师归来

青釉里 著

其它小说连载

长篇其它小说《大秦帝国之帝师归来男女主角张彪嬴傒身边发生的故事精彩纷非常值得一作者“青釉里”所主要讲述的是:深秋的雨丝如细扎在楚墨的粗麻短褐他跪在井田边指尖捏碎粟苗叶背的黄褐色孢锈病特有的酸腐味混着泥土气息钻入鼻腔——这是他穿越到秦代的第九十七也是临湍里“秋禾计”验收前的第七三个月他还是中国农业大学的农学博士陈在河南南阳调试新型智能播种机时遭遇罕见暴山洪冲垮试验他抱着记载《齐民要术》研究数据的平板电脑坠入浊再醒来便成了秦代“士伍”(注:秦代无爵位平民的统称...

主角:张彪,嬴傒   更新:2025-05-01 09:16:14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深秋的雨丝如细针,扎在楚墨的粗麻短褐上。

他跪在井田边缘,指尖捏碎粟苗叶背的黄褐色孢子,锈病特有的酸腐味混着泥土气息钻入鼻腔——这是他穿越到秦代的第九十七日,也是临湍里“秋禾计”验收前的第七日。

三个月前,他还是中国农业大学的农学博士陈墨,在河南南阳调试新型智能播种机时遭遇罕见暴雨。

山洪冲垮试验田,他抱着记载《齐民要术》研究数据的平板电脑坠入浊流,再醒来时,便成了秦代“士伍”(注:秦代无爵位平民的统称,需服劳役并承担赋税)楚墨,一个因父亲曾为魏人而被打入贱籍的底层农工。

“墨哥儿,张亭长的辎车停在村口了!”

王翁的拐杖重重戳在泥泞里,腰间木牍因颤抖发出轻响,“郡守府的验粮官带了衡器,说今年若再欠税……”老人没说完的话被雨声吞没,却在浑浊的眼底凝成霜色——秦律规定,欠税百石者,里正需受笞刑五十,农户则没为隶臣(注:秦代官奴,多因犯罪或战争被俘沦为奴隶,从事重体力劳役)。

楚墨抹了把额角的雨水,目光扫过自家三亩试验田。

与旁田萎靡的粟苗不同,这里的粟秆粗如儿臂,叶片上的白灰虽被雨水冲刷,却仍在茎秆根部留下淡淡痕迹——那是他用蜃灰(注:即石灰,秦代多通过煅烧石灰石制成,除用于建筑外,民间逐渐发现其杀虫效果)拌草木灰制成的“防虫衣”。

“王伯,您看这根系。”

他扒开湿润的泥土,露出缠绕着苜蓿根须的粟苗根部,“苜蓿扎根深,能把地底下的‘生气’带上来。”

他捏起一团混着草根的泥土,在掌心揉碎成颗粒状,“去年用‘缦田法’(注:秦代粗放耕作方式,不分行列播种,导致土地利用率低)瞎种,土坷垃比石头硬,今年改‘代田法’(注:一种垄沟轮作的精耕法,通过深耕细作提高产量)又配绿肥,土松得能攥出油来。”

王翁蹲下身,粗糙的拇指划过苜蓿根上的瘤状物:“你说这‘土瘤’能养地?

咋跟我年轻时见过的‘地脉结’一个样?”

楚墨心中一动。

秦代农人虽无微生物概念,却对自然现象有朴素认知。

“正是这个道理,”他接过话头,“就像咱们腌兔肉,得放作料才入味,这‘土瘤’就是土地的‘作料’,能把‘地气’酿成‘土膏’。”

村口突然传来皮靴碾泥的声响,戴竹笠的张彪掀开油布,露出腰间泛着冷光的青铜剑。

他身后跟着两名甲士,抬着蒙着红布的衡器——那是郡守府的验粮专用器,误差不超过半两。

“楚墨,”张彪的剑尖挑起一株病苗,“郡守大人有令,若你这三亩田亩产不足三石,便以‘惑乱农时’之罪论处。”

他扫过试验田,目光在粟秆上的白灰处骤然停顿,“这是什么妖法?”

楚墨站起身,拍了拍膝头的泥土:“回亭长,此乃‘蜃灰防虫法’。”

他指向远处冒烟的窑口,“用石灰石煅烧三日,磨粉后撒于苗根,可杀地虫、防霉变,就像给粟苗穿了层甲胄。”

围观的农人发出低低的惊呼。

张彪的瞳孔微缩——他曾见过郡守府用蜃灰涂抹粮仓墙壁防虫,却从未想过能用于田间。

“好个巧言令色!”

他甩动木牍,“若真有效,去年你用‘代田法’为何枯死三成禾苗?”

“去年误在‘独耕不养’。”

楚墨弯腰拔起一株苜蓿,根系带出的泥土中可见白色菌丝,“代田法需配绿肥轮作,苜蓿未长深便遭旱,反吸走地力。

今年开春补种,待根系扎透三尺,才翻耕作肥。”

他将苜蓿茎折断,汁液渗出时散发出淡淡清香,“牛吃此草,三日便增膘;草烂成肥,地力可复三成。”

甲士己开始收割粟穗,张彪冷着脸监督。

楚墨注意到他靴底的楚国红土己被磨去,露出新染的秦黑色——此人刚从郡府述职归来,必是受了郡守施压。

“报——”甲士捧着称量完毕的粟米呈上,“三亩田共收粟十二石六斗!”

人群中爆发出惊呼。

临湍里近年亩产最高不过二石七斗,此数竟超出“上田标准”(注:《吕氏春秋》记载“上田亩产三石”,为当时高产农田标准)西倍有余!

张彪的竹笠歪斜,露出额角的汗珠:“再称一遍!”

第二次称量结果相同。

张彪盯着楚墨,忽然压低声音:“你可知,王翦将军的南征军己断粮三日?”

他袖中滑出一卷竹简,边缘染着暗红,“寿春前线急报,粮草霉变损耗过半,郡守大人被廷责二十鞭。”

楚墨接过竹简,看见“耐储粟”三字被朱砂圈得通红。

他忽然想起实验室的低温仓储模型,指尖划过案几上的陶罐:“亭长请看,此罐内涂蜃灰,外糊麻纸,可存粮半年不蛀。

若将军粮以蜃灰拌之,再以苜蓿干草隔层,定能抗住楚地湿热。”

张彪的目光落在陶罐上,忽然抓住楚墨手腕:“随某去郡府!

郡守大人若见了这法子,或能免你死罪。”

他顿了顿,“还有一事——你父亲当年从魏国带来的苜蓿种子,究竟从何而来?”

楚墨心中警铃大作。

魏人身份是他最大的隐患,却也是改良的关键。

“父亲曾为魏国安邑园丁,”他垂下眼睑,“此草乃安邑公室秘种,可固沙、可肥田、可饲畜。”

这个半真半假的身世,是他早己备好的托辞。

暮色漫过井田时,楚墨被押上辎车。

路过社坛,他看见阿桃混在人群中,怀中抱着陶罐——那是他新制的“发酵膏液”,用腐烂的苜蓿与牲畜粪便沤制七日而成。

少女悄悄比了个“稳”的手势,袖口露出半片绣着苜蓿花的布帛。

辎车碾过泥泞的驿道,张彪忽然递来一块干饼:“郡守府的门不好进。

你且记住,只说法子是‘家传秘术’,莫提魏国二字。”

楚墨咬下干饼,麦麸粗粝的口感让他想起现代的全麦面包。

他摸了摸藏在衣领里的骨片,上面新刻了“耐储粟穗图”——穗轴加粗,芒刺增长,这些细节来自他对关中粟种与楚地气候的反复推演。

“亭长可知,”他望向车窗外飞驰的秋田,“粟米霉变,皆因湿热入仓。

若在粮仓下设‘导沙沟’,沟底铺青砖,便可引水排湿,就像秦军挖壕沟泄洪。”

张彪的喉结滚动:“你连军防工事都懂?”

“不懂工事,只懂地利。”

楚墨取出用兽骨磨制的量斗,“就像量米需知斗容积,种地需知土性、水性、风性。

楚地多红壤,黏重缺肥,需用“客土法”(注:通过更换肥沃土壤改良贫瘠土地的方法)改良,再种耐湿的稻麦——”话音未落,辎车突然剧烈颠簸。

前方驿道被洪水冲垮,浑浊的泥水漫过车轮,远处传来堤坝崩塌的轰鸣。

张彪掀开帷布,脸色骤变:“是丹水河决堤了!”

楚墨探身望去,见浑浊的河水卷着枯枝奔涌而来,冲向临湍里的方向。

他忽然想起试验田里未及收割的苜蓿——那些根系能固住河岸泥土!

“快!”

他抓住张彪的手腕,“取车上的蜃灰,撒在决堤处!

再砍苜蓿铺在岸边,可缓水势!”

甲士们面面相觑,张彪却忽然拔剑:“按他说的做!

若救了临湍里,某保你们免服河工劳役!”

楚墨跳下车,指挥农人将蜃灰撒入洪流。

石灰遇水腾起白雾,与雨水混合成胶状,竟真的减缓了泥沙冲刷。

他又令人将苜蓿堆成草墙,根系交错处形成天然滤网,河水卷着的泥沙渐渐沉积。

“成了!”

王翁在对岸高呼,“堤稳住了!”

张彪望着被苜蓿草墙拦住的洪水,忽然转身对楚墨拱手:“临湍里百口性命,谢过先生。”

这声“先生”,是秦代对士人的尊称,从亭长口中说出,意味深长。

是夜,辎车抵达南阳郡府时,楚墨衣上的蜃灰尚未洗净。

郡守嬴傒拄着拐杖迎出,左袖空荡——那是早年随王翦征战时留下的伤。

“听闻你能让粟米抗霉变?”

他盯着楚墨腰间的量斗,“若成,本郡守保你全家除籍,赐‘公士’爵(注:秦代二十等爵最低一级,获爵者可免劳役)。”

楚墨跪下时,掌心触到青砖上的秦代玄武纹。

“小人所求,非爵禄,”他取出陶罐,“唯望郡守大人准小人在临湍里设‘农坊’,教乡人制肥、育种、储粮。”

嬴傒的拐杖重重敲击地面:“好个‘非爵禄’!

来人,带楚墨去粮仓!

若七日内能解霉变之患,本郡守亲书‘农匠’二字赐他!”

楚墨起身时,瞥见府衙影壁上的“耕战”二字。

他知道,自己终于踏出了第一步——从被质疑的“魏人细作”,到被郡守需要的“农匠”,这条看似简单的路,他用了近百天,用坏了三把木耜,磨破了五双麻鞋。

更夫敲过三更,楚墨站在郡府粮仓前,看着堆积如山的霉变粟米。

他摸出怀中的苜蓿种子,借月光撒在粮仓角落——这些来自临湍里的种子,即将在郡府生根,如同他的农学理想,终将在大秦的土地上,长成遮天蔽日的巨树。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

京ICP备2025119515号-10